高校非遗社团作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组成的社团组织,在保护、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成功帮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实现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活中的渗透。但目前却也出现了成员参与度不高、活动留于表面、内涵不够深刻等问题。解决上述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社团成员的参与认同。只有当社团成员真正认同并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共同推动社团的发展和非遗的传承。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非遗社团成员参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了参与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之后,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成员参与认同的方法,希望对高校非遗社团建设有所帮助。
一、背景与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往人类思想、智慧的文化积淀,是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结晶。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弘扬国家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非遗传承也日益受到重视,2021年8月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高校作为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和高校教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是学生培养爱好和兴趣的重要途径,也是展现学校文化氛围的重要场所。积极推广高校非遗社团建设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平台。
现阶段许多高校均设有非遗社团,社团活动内容涵盖内容,包括民俗文化、传统歌舞、文学美术、剪纸手工等等,并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含文化讲座、博物馆参观、手工体验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社团活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命。他们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一些活动中,学生们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然而,非遗社团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成员参与度不高、活动留于表面、内涵不够深刻等问题。解决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社团成员的参与认同,只有当社团成员真正认同并热爱他们所从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工作,才能真正投入到社团活动中,使社团的活动得以持续深入。同时,成员的参与认同也能提高社团的凝聚力,使社团成员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推动社团的发展和非遗的传承。因此,深入研究高校非遗社团的参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成员参与认同与文化认同
参与认同可以看作成员对从事、参与的活动和工作的认可,增强参与认同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更好的达成活动目的或工作目标。而高校非遗社团成员的参与认同具有其独特性,在于其与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与非遗社团建立的初衷和主旨是密切相关的,社团成员对社团活动的认同和参与,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1]。当社团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入的了解认识后,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认同感也会随之提高。这种文化认同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参与认同。并且当社团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厚的认同感,他们才会积极主动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提高社团成员的参与认同与文化认同感密切相关。
三、参与认同提升方法
(一)利用资源优势,提供课程支持
高校作为教育场所便于开设相关课程培训或对学生进行宣传引导,可以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让非遗文化在高校中渗透,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国内已有一些例子,例如江苏高校开办苏绣专业,中国戏剧学院培养戏曲传承人才,中山大学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等。除了专业课程外,也可以积极开展课外讲座或选修课程,例如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知识宣讲等。并且高校还有其独特的场景优势,大多高校都建有图书馆、博物馆等,可以积极利用这些场所开办非遗展览、非遗讲座,以此宣扬非遗文化[2]。通过高等教育的课程渗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以“专业”的态度参与到非遗传承的宏伟工程中来,学习非遗、认同非遗、传承非遗,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二)加强教育引导,发挥社团作用
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非遗社团的管理,积极教育引导社团发展。可以与社团负责人沟通,帮助非遗社团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定位和责任使命,增强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或协助社团定期开展专业教育培训,提升非遗社团的专业技能,这包括非遗的保护技术、传承方法、非遗的研究和理论知识等。非遗社团也可以与其他社团、机构建立文化交流机制,通过分享和学习各自的优秀文化实践,互相启发,共同提升文化自信。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广非遗文化,除了较为普及的视频、影音等多媒体形式外,也可以在社团内开展线上、线下知识竞赛活动,并设置对应奖励,让社团成员对活动更有积极性、参与感和认同感,号召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非遗。
(三)号召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延续
现阶段,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高校内火热举办,其举办的初衷是帮助高校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业能力,受到了学生的热情参与。而非遗文化作为热点领域,经常会出现在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选题中,其中也不乏许多项目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非遗社团作为热爱非遗文化的学生自发主动参与的组织,高校可号召其通过非遗文化创设创新项目,并且对于优质项目持续孵化、代际传递。这样以来可以让非遗社团成员真切体会到非遗文化对其自己发展带来的帮助,通过亲身体会更能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同[3]。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培养当代创新思维,高校可以通过这一角度充分提升成员参与认同。
(四)培养文化氛围,提升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既是非遗传承的动力也是非遗传承的初衷。提升非遗社团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信,是推动非遗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培训等,增强非遗社团的文化认知,提升其对非遗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其文化自信[4]。并且为社团创造一个尊重和支持非遗文化的环境,这包括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如场地、设备等,也包括创造一个积极、开放、包容的精神环境,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与非遗活动,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价值观。通过特色办学、专业拓展等多种方式,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参考文献
[1]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02):19-26.
[2] 徐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类高校思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视觉,2021(01):5-10.
[3] 陈曦,刘棠,韩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3):81.
[4] 马璇.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与逻辑思路[J].公关世界,2022(12):147-149.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 姜琪悦)
(正文已结束)
免责声明及提醒: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